新闻动态
友情链接
院部动态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院部动态 >> 正文
衣袂飘飘,礼传古今——“情景体验式”课堂助力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栏目:院部动态 作者:谢贝妮 来源:思政·公共课教学部  时间:2019-12-11 11:15:51 点击:

本网讯(通讯员 谢贝妮 文/图)“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12月10日下午,一曲昆腔“皂罗袍”(《牡丹亭》最著名唱段)在湖北科技职业学院2205教室袅袅响起,一次别致的“穿越”体验在《中国传统文化》课堂开场。

课程的主讲教师是该校思政·公共课教学部主任姜玲教授,学生为经济贸易学院移动商务与财务管理专业一年级学生。课前,为了做好新旧教学专题教学的衔接过渡,姜老师提前通知班上“汉服社”成员也身着汉服来到教室,另一些同学也兴高采烈换上姜老师私人收藏的六套汉服,大家踩着课堂上流淌出的丝竹音乐,用视听营造出蜂蝶飞舞,春鸟和鸣的游春场景。上课铃响,姜老师身着重工刺绣明制交领长袄裙,手执折扇,一边唱着“皂罗袍”,一边牵着同学的手,与同学们一起“穿越”到《牡丹亭》女主角杜丽娘家的后花园……她运用这种集文学、戏曲、舞蹈、服饰、笛管弦乐等诸大美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将教学内容从诗词曲赋导入服饰文化专题。

随即,姜玲教授走下讲台,假扮记者,“采访”现场“观众”和爱好汉服的“同袍”们,让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列举归纳传统服饰的自然美、社会美……。她用妙趣横生的语言、轻松诙谐的历史故事,教同学们通过“绅,纨绔,青衫、衣冠禽兽”等“衣帽取人”,揭示衣裳里的秘密。引导大家探究汉服承载的生活美学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涵,总结提炼蕴藏在精裁细绣中的生命力和审美情趣,以及蓄委婉、柔静清新的民族气质,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平和自然、宽厚仁爱的人生境界。

作为课堂小结,姜教授告诉大家,“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饰在华夏文化中,除了“避寒暑、御风雨”等一系列实用功能之外,还有着“知礼仪、正名分”等特殊意义。汉服不仅是一件衣裳,而是包括衣、冠、发式、面饰、鞋、饰物等共同组合的整体的礼仪系统。“褒衣宽袖”“交领右衽”“系带隐扣”代表天圆地方、天人合一、地道中正等理念,历朝历代的服饰均有不同的典制规定和风俗习惯。古人每天穿衣时,都不断在激励自己,规矩做事,规矩做人。现代人的着装也要讲究内外完美融通,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美。

据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于2016年开始在全院范围内统开的必修课,姜玲教授作为课部主要负责人,也是该课程教学团队的核心成员,不仅是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者,更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她始终坚持身着汉服或旗袍授课,坚守“衣以载道,礼传古今”的理念。她还擅长演唱昆曲、京剧,对诗词创作、古筝、古琴也颇有研究。在她的课堂上,学生总能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实实在在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与璀璨。通过每一次精致的课堂呈现,学生感到传统文化并不遥远,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身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对于身处成长关键时期的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教育者在给予他们引导和栽培之外,同样需要用心打磨好自身。姜教授说:传统文化的精粹在头脑里积累越多,现代化眼光就会越加深邃,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更加强烈,从而更能引领青年从文化自觉走向自信。该课程已入选该校2020年校级精品课建设课程库,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更高质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该课程教学团队的不断“打磨”下呈现给青年学子。